很多客户在收到干燥剂样品后,会立即测试其吸潮率,但测试后却发现测试结果达不到厂家承诺的标准。究竟是干燥剂本身吸湿效果不佳,还是测试方法存在问题呢?根据以往和客户的沟通情况来看,产生这种误解主要还是由于测试方法错误的原因导致的。
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四种常见且错误的干燥剂吸潮率测试方法:
错误方法一:
有些客户认为干燥剂是用来吸湿的,就直接将其扔进液态水里,几小时后再看是否“吸饱”。
- 干燥剂是通过吸收空气中的湿气(水蒸气)来维持空间干燥的,其作用对象是气态水而非液态水,目标选择错误。
- 优质干燥剂通常采用防水透气的包装材料,目的是吸附空气中的气态水,并锁住水分,而不是吸收液态水。若直接将干燥剂扔进水中,水分无法透过包装材料被吸收——否则既会渗入也会反渗,反而违背了干燥剂防反渗的设计初衷。
- 干燥剂吸湿后,水分是被吸附在其内部材料中的,表面不应有水分。从水中取出的干燥剂会滴水,恰恰说明该测试方式与实际吸湿环境不符。
错误方法二:
客户取出样品后直接往上倒水,观察其是否快速吸水。
- 干燥剂的主要功能是吸收空气中的湿气,从而降低环境湿度,并非直接吸收液态水。
- 高吸水树脂(如尿不湿中的常用材料)才是用于快速吸收大量液态水的。部分厂家的产品中实际就是添加了这类材料,拍摄所谓“吸水对比评测视频”误导消费者,其实是在混淆两类产品的用途。
错误方法三:
有些客户在测试时,会拆开干燥剂外包装,只取其中的原料(颗粒或粉末)进行测试,这种做法也是不正确的。
- 这混淆了“干燥剂原料”和“干燥剂成品”的概念。成品有些由单一原料组成(如硅胶、矿物干燥剂),也有些是多种原料混合而成(如集装箱干燥剂、氯化钙干燥剂)。
- 外包装是干燥剂成品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能忽略。某种程度上,包材甚至比内容物更关键——尤其在食品、药品等领域,包材直接接触产品,其强度、透气性等性能直接影响干燥剂的品质与安全性。
错误方法四:
直接将干燥剂放在室内环境中测试。
室内开放环境的温湿度并不稳定,而这两项因素会显著影响干燥剂的吸湿性能。开放式测试仅适用于不同干燥剂之间的定性对比。如要进行定量分析,必须在恒定温湿度环境中(如使用“恒温恒湿箱”),测试数据才具有参考价值。
正确的干燥剂吸潮率测试方法:
上文提到,采用“恒温恒湿箱”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干燥剂吸潮率测试方法,那么如果没有专业的“恒温恒湿箱”设备,又想较准确的测试干燥剂的吸湿效果,有没有办法呢?
答案是肯定的,我们可以用简易的办法来代替,方法如下:
- 准备材料:两个塑料杯,一张透气度和硬度均佳的纤维纸,一包未拆封的干燥剂小样。
- 用一个玻璃杯装一杯热开水,在平坦的桌面上放好,并将白纸放在塑料杯上(白纸不要碰到水)。
- 取出一包小样,称重,记录未吸湿前干燥剂的重量M1。
- 将干燥剂放在纤维纸上面并迅速用另一个塑料杯盖在上面,保持一个密封环境。
- 于12小时,24小时,36小时, 48小时分别记录干燥剂的重量M2。
- 用(M2-M1)/M1*100%就分别得出了不同时间干燥剂的吸湿率。
- 一直持续测试直到发现干燥剂重量不再增加为止,就得出了干燥剂的最大吸潮率。
备注:
- 如果干燥剂的样品重量偏大,可用在一个较大的塑料密封盒中放一个小碗盛热水,一个可以承受重量的铁丝网放小碗上,铁丝网上放可透气的白纸,白纸上放干燥剂,然后密封塑料盒模拟干燥剂吸湿所需的密闭环境。
- 如果需要在短时间内测出干燥剂吸潮率,可在杯子里的水冷却后更换新的热开水,用热开水的目的是为了水汽蒸发够快,从而使干燥剂在短时间内吸湿达到饱和状态。







0条评论